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关乎经济稳定与发展大局,隐性债务的存在更是给地方财政运行带来潜在风险。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地方化债压力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化债政策陆续出台,其中专项债券置换隐性债务成为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近2.3万亿化债资金快速落地,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政策走向?又将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将深入解读相关政策趋势,为理解地方政府化债工作提供思路。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进入关键期
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发行用于化债的政府债券额度合计约22607亿元,占今年化债总额度(28000亿元)的81%。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隐性债务,对解决政府长期以来拖欠的各类资金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上半年超八成的发债进度,彰显了政府推动债务置换工作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度。 建议下半年仍需加快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应根据地方隐性债务到期和付息情况,实事求是地将化债总额度靠前使用,避免将压力积压到明后年,同时继续着力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以畅通经济循环,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上半年化债工作快速落地,成效显著 中国地方政府的合法融资主要依赖于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过去一些地方通过投融资平台公司等渠道违规举债,形成了隐性债务。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经过严格的项目甄别和逐级审核上报,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 为有效防范隐性债务风险,早在2018年,中央就明确要求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不少地方积极响应,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隐性债务化解方案,广东等地更是成功实现了隐性债务“清零”,使得2023年底的隐性债务规模较2018年底摸底数减少了50%。 近年来受税收增长乏力以及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难度不断加大。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去年10月中央出台了一揽子化债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在2024年至2028年的五年间,合计发行10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置换10万亿元存量隐性债务。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拉长了偿债期限,降低了利息负担,及时解决了地方的“燃眉之急”。 按照财政部的部署,2025年地方政府将发行总额2.8万亿元专项债券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其中包括2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和0.8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合计发行了2.26万亿元专项债券用于化债。其中,地方政府发行用于化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券约1.79万亿元,占今年计划2万亿元额度比重(化债进度)约90%,且发行集中在前4个月;地方发行用于化债的新增专项债券约为4648亿元,占8000亿元化债新增专项债总额比重(化债进度)约58%,从月度发行规模来看,5月份开始发行规模明显大增。 今年上半年化债进度较快,尤其是2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在一季度快速发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当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面临一定压力,而快速的化债进度使得地方能够腾出更多资金和精力用于经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上半年经济的稳定运行。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利率大概在2%,明显低于隐性债务利率。财政部数据显示,仅从2024年发行的2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看,其利率水平较隐性债务利率下降平均超过2.5个百分点。财政部预估,上述10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政策5年内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利息支出。 上半年化债进度较快,既符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推动地方政府轻装上阵的迫切需要,又体现了积极财政的总体基调。加快化债不仅可以尽快实现隐性债务显性化,让地方政府尽快退出重点风险区域名单,从而打开投资空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尽快压降举债成本,减少债务付息支出,腾挪出更多的财政空间。此外,靠前发行专项债化债能够为城投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随着去年以来化债政策的快速落地,融资平台转型加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宣布剥离政府融资职能。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融资平台数量减少7000多家,而今年融资平台数量继续减少,债务风险水平显著下降。 三、下半年化债工作任重道远,需标本兼治 按照全年28000亿元化债额度测算,今年下半年还有约539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待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数据显示,7月1日至7月14日,已有1772亿元用于化债的专项债券完成发行,这意味着化债额度目前仅剩3621亿元,2025年化债额度所剩不多。 当前应加快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尤其是用于化债的特殊新增专项债券,确保按时完成全年化债任务。同时,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土储专项债的效用。土储专项债的发行能够为土地储备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合理规划土地供应节奏,科学安排土地供应,能够稳定市场预期,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开发项目,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助力地方政府化债工作。此外,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率至关重要,要尽快将资金投入相关项目,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根据此前财政部安排,2026年、2027年和2028年用于化债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分别是2.8万亿元、0.8万亿元和0.8万亿元。由于化债效果明显,相关建议提出,可以考虑根据地方化债实际需要,适当将后几年化债额度提前使用。鉴于三季度新增专项债券等将大量发行,四季度或许是一个观察化债额度会否提前使用的重要窗口。 一些省份也在积极加快推进化债工作,尤其是重点帮扶债务负担重的市县。例如,6月下旬,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在柳州召开,提出将举全区之力支持柳州化解债务,并审议通过了自治区支持柳州市本级一揽子化债方案、柳州市本级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实施方案。 目前有一些地方政府欠款尚未纳入隐性债务统计口径,也未纳入系统性偿债规划,导致地方政府实际面临的债务压力仍较大。建议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深入开展各级政府债务的摸底排查工作。对于此前未申报纳入“隐性债务”范畴、但能够作出清晰合理解释的债务,应予以相应支持。同时,要严格遵循“新老划断”原则,对于任何违法违规举借债务的行为,一经查实,必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还需要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并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将其转型为普通国企,实现自负盈亏。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要加快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划转优质资产、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方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压降综合融资成本,降低对地方政府的依赖。 地方政府层面应继续切实落实化债主体责任,加强对债务的管理和监控,严格控制新增隐性债务。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问题。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状况和债务风险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施策。对于债务风险较低、化债成效显著的地区,可适当放宽相关项目投资限制,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避免地方政府“一边化债、一边新增”,今年4月财政部通报六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释放出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强烈信号,防止前清后欠,有效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除了发行债券外,地方政府可通过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等方式筹集化债资金,减轻债务压力。
来源:第一财经、中建政研、苏智院
主办单位: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地址:南京市江北新区星火路19号星智汇商务花园A1幢 邮编:210000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18-2025 伟德国际(bevictor·1946)源自英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集团
主办单位: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通信地址:南京市江北新区星火路19号星智汇商务花园A1幢 邮编:210000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18-2025 伟德国际(bevictor·1946)源自英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