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财政部通报的隐性债务问责案例中,土地收益依赖与预期偿债风险成为高频关键词。地方政府通过捆绑土地开发项目融资、虚增土地出让收入预期等手段举债,最终因土地市场波动可能导致偿债能力不足。
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土地财政依赖如何演变为隐性债务风险,并揭示政策红线与化解路径。
01 典型案例 2019年,呼伦贝尔市将冬奥会场馆绿化工程与城区通信基站建设捆绑为PPP项目,未产生经营收入即形成隐性债务3.96亿元;同时向房企借款2.92亿元用于棚改贷款偿还。 违规红线:以土地开发名义包装项目、违规新增隐性债务。 佳木斯市通过特许经营协议承诺社会资本方8%固定收益率,并约定到期回购,形成隐性债务15.73亿元。
案例1: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捆绑PPP项目违规融资(财政部2025年通报)
案例2:黑龙江佳木斯市承诺社会资本方固定收益(财政部2025年通报)
违规红线:变相兜底承诺、违反PPP“风险共担”原则。
案例3:云南昆明市富民县国企垫资建楼堂馆所
富民县国企垫付1.69亿元建设政府办公楼,资金来源于土地抵押融资。
违规红线:以土地收益预期掩盖公益性项目融资本质。
02 红线解码
1. 土地收益虚增:用“画饼”充抵偿债来源
部分地方在专项债项目中夸大土地出让收入预期,如某县将未出让地块的远期收益计入当期偿债资金池,导致实际收益无法覆盖本息。
2. 土地抵押融资:透支未来土地价值
地方政府以储备土地为抵押物向银行借款,但土地流拍或价格下跌时,抵押物价值缩水,债务风险暴露。2022年某市土地抵押融资余额超千亿,但当年土地出让收入下降31%,引发流动性危机。
3. 违规返还土地出让金:变相补贴企业 某市将土地出让收入返还比例提高至80%,用于支付企业垫资的基建费用,实质是“用财政资金偿还隐性债务”。
4. 土地项目“借新还旧”:滚雪球式债务扩张
某省城投公司以新发土地抵押债偿还旧债,债务规模5年增长3倍,形成“以地养债”恶性循环。
03 风险透视
悖论1:短期繁荣与长期风险
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比重曾超60%,但2022年多地土地收入腰斩,直接导致专项债偿债高峰期违约风险激增。
悖论2:财政幻觉与市场脱节
地方政府误判土地增值趋势,将未来20年土地收益贴现为当前举债能力,忽视人口拐点、产业转型对土地需求的冲击。
悖论3:政企边界模糊与问责失效
国企以“市场化主体”名义融资,实则承担政府职能,债务风险最终转嫁给财政。如某市城投公司负债率超300%,但政府仍为其提供隐性担保。
04 破局之道
1. 债务管理:穿透式监管与动态化债
穿透式监测:建立土地收益-债务关联数据库,实时监控土地出让金到账与债务兑付匹配度。
分类化债:对高土地依赖债务,通过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盘活存量资产,如浙江将收费公路打包发行REITs回笼资金127亿元。
2. 土地改革:从“一次性出让”到“全周期运营”
推广“带方案出让”:将土地开发与产业导入、公共服务绑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试点土地年租金制:将一次性出让金转为长期租金,平滑财政收入波动。
3. 风险对冲:建立“土地收益保险”机制
引入市场化保险机构,对土地流拍、价格下跌等风险进行对冲,降低债务违约概率。
隐性债务治理的本质,是重塑地方财政的“造血能力”,当地方政府从“土地赌徒”转向“产业培育者”,从“借债还钱”升级为“自我造血”,才能真正打破“以地养债”的魔咒。正如财政部所言:“隐性债务化解没有捷径,唯有刀刃向内、刮骨疗毒。”
来源:基建白话、苏智院
主办单位: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地址:南京市江北新区星火路19号星智汇商务花园A1幢 邮编:210000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18-2025 伟德国际(bevictor·1946)源自英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集团
主办单位: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通信地址:南京市江北新区星火路19号星智汇商务花园A1幢 邮编:210000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18-2025 伟德国际(bevictor·1946)源自英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